微信购烟“魂不附体”?暗藏的风险与监管盲区
近日,微信平台购买香烟的现象愈发普遍,甚至出现了“魂不附体”这种略带戏谑的说法。这种便捷的购物方式背后,却隐藏着诸多风险与监管盲区,值得我们深入剖析。
“以前买烟只能去便利店或者烟酒店,现在好了,微信上随便一搜,各种烟都有,价格也比实体店便宜。”烟民李伟(化名)向记者透露。他表示,自己已经习惯在微信上购买香烟,因为方便快捷,而且选择也更多。
然而,这种看似便捷的购物方式,实则暗流涌动。首先,卖家资质难以核实。微信上的卖家鱼龙混杂,很多都没有烟草专卖许可证,属于非法经营。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香烟,质量难以保证,甚至可能掺杂假冒伪劣产品。消费者一旦购买到假烟,不仅经济受损,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。
其次,未成年人购烟风险增加。微信支付的便捷性降低了购买门槛,未成年人很容易通过父母或朋友的微信账户购买香烟。虽然有些卖家声称会核实买家年龄,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。这种监管的缺失,无疑助长了未成年人吸烟的现象,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。
再者,线上交易难以追溯。微信交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,一旦发生消费纠纷,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。如果买到假烟或者出现其他问题,很难找到卖家,即使找到,也可能面临卖家拒不承认或者推卸责任的情况。
除了消费者面临的风险,微信购烟也冲击了传统的烟草销售渠道,扰乱了市场秩序。正规烟酒店需要缴纳各种税费,经营成本较高,而微信卖家则可以逃避这些费用,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吸引顾客。这种不正当竞争,对正规烟草经营者造成了冲击。
面对日益猖獗的微信购烟现象,监管部门并非毫无作为。近些年来,各地烟草专卖局加大了对线上非法售烟的打击力度,查处了一批违法商家。然而,微信平台的特殊性使得监管面临诸多挑战。
一方面,微信卖家流动性强,一个微信号被封禁后,可以很快注册一个新的账号继续经营。这种“打地鼠”式的监管方式,效果有限。另一方面,微信平台的监管责任也存在争议。平台方虽然有义务对用户进行管理,但由于卖家数量庞大,难以做到全面监控。
要有效遏制微信购烟乱象,需要多方联动,综合治理。首先,烟草专卖局应加强与微信平台的合作,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商家。其次,微信平台应加强用户管理,完善身份验证机制,杜绝未成年人购烟的可能性。同时,应提高卖家的准入门槛,要求其提供烟草专卖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明。
此外,还应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力度,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。消费者在微信购烟时,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卖家,并仔细核实其资质。一旦发现购买到假烟或者其他问题,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。
微信购烟“魂不附体”的背后,是便捷与风险并存的现实。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,我们更应保持警惕,避免落入不法商家的陷阱。只有监管部门、平台方和消费者共同努力,才能构建一个安全、有序的线上烟草销售环境。这不仅关乎消费者的权益,也关乎社会的健康与发展。
【来源:界面新闻】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